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

從檔案照片看沙田的變化

以下的照片從不同的角度拍攝沙田發展的歷程。
1974年的沙田,填海工程早已展開,城門河已成形,河岸左面的工地是今日的瀝源邨、禾輋邨,可見當年填海工程仍在進行,馬場更是一片大海。河岸右面的填海工程則仍未展開。照片下部份仍是一大片農地。


4﹚城門河與沙田海
        城門河上游為城門銀禧水塘。城門水塘有多條引水道將大帽山、針山及鉛礦凹等地方的山水引到城門銀禧水塘。當城門水塘溢滿時,食水會經城門峽流至下城門水塘。除了城門水塘的水源外,城門峽附近的走私凹及草山水源亦會流進下城門水塘。每當下城門水塘滿溢,水塘內的儲水會流進城門河,進而排出吐露港。沙田新市鎮的發展亦將城門河「延長」。
在七十年代初,城門河終點是在獅子橋﹙即今香港文化博物館﹚附近,隨著新市鎮發展,整個沙田海兩岸也進行填海工程,現在整個沙田海已變成一條河道,而習慣上亦將這條河道劃入城門河範圍內。河水會在馬料水附近流入吐露港。

資料來源:

        今日城門河大部份為人工河道,其建築原意是為把沙田區的污水及可能出現的洪水排出大海,排水範圍有37平方公里。
城門河上游為城門水塘,有多條引水道將大帽山、針山及鉛礦坳等地方的山水引到水塘,當水塘滿溢時,山水會經城門峽流至下城門水塘,城門峽附近的走私坳及草山水源亦會流進下城門水塘,每當下城門水塘滿溢,水塘內的儲水會排進城門河,出口昔日是流往沙田海,約在今日大圍附近。
        早期的城門河盡頭是在現今獅子橋附近,河口爲兩面環山的沙田海。當時,九廣鐵路路軌以東已經是海岸,而火炭、小瀝源爲沿海的小村落,圓洲角更是在沙田海中間的小島。及後,經過無數次的填海工程,沙田海變成了筆直的城門河,一直伸展至大水坑。
        1970年代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,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,並把城門河延長成為一條7公里長,200闊的人工河道,由大圍開始,流經沙田市中心及沙田馬場,流向沙田海及吐露港。其他昔日流向沙田海的小河亦改為流入城門河的支流或明渠,這些支流共有3條,包括大圍渠、火炭渠及小瀝源渠,當中大圍渠更大約在197080年代封閉成一條暗渠。
       
資料來源:
城門河,維基百科: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F%8E%E9%96%80%E6%B2%B3#endnote_1
1976年的沙田。可見瀝源邨初步建成,馬場一帶的填海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。河岸右面的填海工程亦已展開。

1979年的沙田。筆直的城門河差不多完工。瀝源邨、馬場跑道已建成。今天的沙田巿中心一帶仍是一排排的矮村屋。


5﹚沙田墟
        沙田的第一項填海工程並非由政府推行,而是在種種外來客觀經濟動力的刺激應運而生,1950年,香港人劉瑞﹙原籍廣東省台山縣,香港出生﹚,他1949年從美國留學返港時,察覺到香港和沙田的社會經濟正處於經濟起飛的變動狀況,預料沙田的工商業必會於短期內有新的發展。於是決定利用當時由他父親擁有的沙田火車站旁的15萬平方呎鹹水田,填平改建為新墟巿,供沙田工商業戶發展之需。他計劃是在火車站旁、九廣鐵東的東南面,建立一個包括正街和第一、二、三、四行共120間兩層村屋,樓下是工商業鋪位,樓上是往宅的墟巿,由工商業戶購買或租用。
        計劃經香港政府沙田理民府批淮後,隨即於1950年動工,至1951年建成了正街前面的60間房屋;接著於1952 – 1953年間,再建成正街後面的60間房屋。又陸續解決了供水、排污、供電等問題。到1956年,沙田墟正式建成為一個頗為現代化的墟巿。沙田墟的建成,使居民生活所需都可以在墟中得到解決。

        沙田墟市於 1979 年被清拆,演變成今日更見繁盛的新城市廣場。

資料來源:
何佩然,《地換山移—香港海港及土地發展一百六十年》,香港:商務,2004,頁156 – 157
1984年的沙田。今天的沙田填海工程已完成,各區域的規劃已基本已成形。

增加沙田土地供應的方法:
  • 填海範圍集中於沙田海兩岸
  • 填海、將河道延長、拉直增加了大量土地。
  • 除填海,還改變原有土地的用途
新增的土地有什麼用途呢?你認為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什麼關係?

1 則留言:

  1. Casinos in Harrah's Cherokee, NC - MapYRO
    MapYRO Casino in Cherokee, NC. Find reviews, hours, directions, reviews 여수 출장마사지 and 충청북도 출장마사지 more for Casinos 사천 출장샵 in 진주 출장샵 Harrah's 삼척 출장샵 Cherokee, NC.

    回覆刪除